工作生活中常见的效应与理论1
工作生活中常见的效应与理论1
定律是客观规律的统称,是解锁宇宙奥秘的钥匙。定律是了解宇宙的基石。是从亘古到现代不曾改变的宇宙规律。下面是整理的一些定律与理论,看看有没有你不知道的。
一、墨菲定律:
1949年,一位名叫墨菲的空军上尉工程师,认为他的某位同事是个倒霉蛋,不经意间开了句玩笑:“如果一件事情有可能被弄糟,让他去做就一定会弄糟。”这句话迅速流传,并扩散到世界各地。在流传扩散的过程中,这句笑话逐渐失去它原来的局限性,演变成了各种各样的形式,当中最通用的一个就是“如果坏事情可能发生,不管这种可能性有多么小,它总会发生,并引起最大可能的损失。"
二、竹子定律:
竹子熬了4-5年时间,仅仅只能长几厘米。但是从第五年开始,它就像被施了魔法,能以每天30厘米的速度疯长,仅用六周时间就长到了15米。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三、马太效应:
在《新约马太福音》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国王远行前,交给三个仆人每人一锭银子,吩咐他们:“你们去做生意,等我回来时,再来见我。"国王回来时,第一个个人说:“主人,你交给我的一锭银子,我已赚了10锭。”干是国王奖励了他10座城邑。第二个仆人报告说:“主人,你给我的一锭银子,我已赚了5锭。”于是国王便奖励了他5座城邑。第三个仆人报告说:“主人,你给我的一锭银子,我一直包在手巾里存着,我怕丢失,一直没有拿出来。”于是国王命令将第三个仆人的那锭银子赏给第一个仆人,并且说:“凡是少的,就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凡是多的,还要给他,叫他多多益善。”这就是马太效应,它反映了当今社会中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即赢家通吃。
四、晕轮效应:
提出者是美国心理学家凯利。又称“光环效应”,属于心理学范畴,晕轮效应指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的现象。
五、贝勃定律:
是一个社会心理学效应,说的是当人经历强烈的刺激后,再施予的刺激对他(她)来说也就变得微不足道。就心理感受来说,第一次大刺激能冲淡第二次的小刺激。比如,原本一元钱的报纸变成了三元一份,你定会感到无法接受;而原本10000元的电脑涨了100元,你一定不会有什么大的反应。
【孟子】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六、250定律:
美国著名推销员拉德在商战中总结出了“250定律”。他认为每一位顾客身后,大体有250名亲朋好友,如果您赢得了一位顾客的好感,就意味着赢得了250个人的好感;反之,如果你得罪了一名顾客,也就意味着得罪了250名顾客。这一定律有力地论证了“顾客就是上帝”的真谛。由此,我们可以得到如下启示:必须认真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因为每一个人的身后,都有一个相对稳定的、数量不小的群体。
七、不值得定律:
不值得定律最直观的表述是:不值得做的事情,就不值得做好,这个定律似乎再简单不过了,但它的重要性却时时被人们疏忘。不值得定律反映出人们的一种心理,一个人如果从事的是一份自认为不值得做的事情,往往会保持冷嘲热讽,敷衍了事的态度。不仅成功率小,而且即使成功,也不会觉得有多大的成就感。
断舍离
八、零和游戏:
一个游戏无论几个人来玩,总有输家和赢家,赢家所赢的都是输家所翰的,所以无论输赢多少。正负相抵,最后游戏的总和都为零,这就是零和游戏。
零和游戏之所以受人关注,是因为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处处都能找到与零和游戏雷同或类似的现象,我们大建开发利用煤炭石油资源,留给后人的便越来越少;我们研究生产了大量的转基因产品,一些新的病毒也跟着冒了出来;我们修筑了葛洲坝水利工程,白鳍豚就再也不能洄游到金沙江产卵了……
发展是硬道理。人类在经历了经济高速增长、科技讯猛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及日益严重的生态破坏,环境污染之后,可持续发展理论才逐渐浮出水面。零和游戏原理正在逐渐为“双赢”观念所取代,人们逐渐认识到“利己”而不“损人”才是最美好的结局。实践证明,通过有效合作,实现皆大欢喜的结局是可能的。
九、苛希纳定律:
西方管理学中有一条著名的苛希纳定律:如果实际管理人员比最佳人数多两倍,工作时间就要多两倍,工作成本就要多4倍:如果实际管理人员比最佳人员多3倍,工作时间就要多3倍,工作成本就要多6倍。
十、南风效应:
法国作家Fontaine曾写过一篇关于风的寓言:温暖的南风和凛冽的北风打了个赌,都认为自己能让人们脱掉身上的大衣。北风说我力量大,风力强,用力一吹就能吹开人们的外衣,说着就用力吹向人们。路上奔走的人们感受到刺骨的冷意不由得拉起领子,系好衣扣来抵御寒冷。见到此景,南风喊停了北风,徐徐的向人们吹起来,当人们感受到温暖和惬意,渐渐的开始脱掉外衣,享受温暖。北风懊恼了看了一眼南风,承认自己失败了。